最後更新時間: 2025 年 09 月 25 日
前言
很多爸爸媽媽在孩子成績停滯時,第一反應常常是:
「是不是該換一本題本?」
「要不要幫孩子報名補習班?」
「是不是少了什麼資源?」
這些想法其實很自然,因為我們都希望能找到一個馬上見效的辦法。
但如果仔細觀察,會發現這些快速選項背後,
往往只是把注意力放在外部工具,而不是孩子的學習本質。
常見的三種直覺反應
第一種:換題本
有些爸爸媽媽會覺得:「孩子現在用的題本好像不適合,換一本好的,應該就能進步吧?」結果往往是:新的題本很快被寫滿,但錯題原因依舊沒解決。
真正的問題不是題本,而是孩子有沒有去檢核、訂正、復盤。
第二種:去補習
在諮詢時有些家長會問我:「呂老師,我是不是該多幫孩子報名一個補習班?多一點課程總沒壞處。」但我認為,有些課程只能提供知識,或是示範幾個題目,卻無法保證孩子在家能消化。沒有先打造流程,再多的課程也只是「多聽過一次」,不容易轉化成分數。
第三種:找新方法
有些家長會說:「是不是還有更好的方法?找到那個祕訣,就能解決一切。」
但學習沒有一招見效。真正的關鍵在:平日晚上每天 2~3 小時能不能穩定放在對的事情上,並持續復盤,累積經驗。
為什麼會有這些反應?
因為我們都習慣用短期動作換立即成果:
- 買一本新書 → 立刻有新鮮感
- 報一個補習班 → 心裡覺得有保障
- 找一個新方法 → 感覺自己已經做了改變
這些動作確實能安撫焦慮,卻不一定能真正改變孩子的學習狀態。
真正該想的是什麼?
孩子的問題不是一天累積的,而是多年來的習慣與流程。
所以,也不可能用一天的動作就徹底解決。
真正能幫孩子改變的,不是一個新的題本,也不是多上一堂課,
而是從現在開始,讓每天的努力走在對的方向,並且持續累積。
當你在思考要不要換書、補習、或嘗試新方法時,
不妨先問自己:
1.孩子現在的學習流程,是否有「檢核、訂正、反思」?
2.他每天的學習時間,是用在「真正有幫助的事情」,還是停留在表面形式?
如果這些問題沒有被看見,再多的資源投入,成效可能都不如預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