筆記型努力:為什麼準備會考的孩子抄了很多筆記,卻還是考不好?

最後更新時間: 2025 年 09 月 25 日

前言:滿滿的筆記,卻沒有分數

在諮詢時許多家長常常跟我說:「呂老師,我家孩子的筆記做得很漂亮,課本抄得滿滿的,看起來很用心。可是,考試怎麼還是考不好?」

這可能是所謂的筆記型努力

孩子把大量時間花在抄寫上,以為寫得多就能學得好
結果卻常常發現,筆記滿滿一疊,真正能運用在題目上的卻很少。

在這篇文章裡,我想和家長談談:什麼是筆記型努力?孩子為什麼會掉進這個陷阱?又該怎麼協助孩子把抄寫轉化成真正的學習成果。


什麼是筆記型努力?

筆記型努力指的是:
孩子把學習的重點放在抄筆記這個動作本身,而不是理解與應用。

表面上看起來:

  • 孩子很專心在書桌前,一字一句把課本或黑板上的內容抄下來。
  • 筆記本整齊劃一,用螢光筆標滿重點,讓人一看就覺得很用功。

但實際上:

  • 孩子可能只是複製文字,而沒有經過大腦的加工。
  • 筆記本變成了另一份課本,只是多花了時間重寫一次。

這種努力,雖然耗費了大量時間,
卻常常停留在輸入階段,沒有進入到輸出驗證


為什麼孩子會掉進筆記型努力?

1. 抄寫帶來安全感

對許多學生來說,抄寫是一種最簡單的努力

  • 抄得多,會讓自己覺得我有做事
  • 筆記越厚,心裡越有我已經準備很多的滿足感。

這種安全感,能暫時減輕焦慮,卻容易形成學習假象。


2. 教育文化的影響

在學校或是補習班裡,有些老師常常會要求做筆記、劃重點。
許多孩子因此把筆記完整度等同於學習程度

甚至有時候,家長看到孩子的筆記整齊,
會誇獎好認真,反而加深了孩子抄寫=努力的信念。


3. 缺乏有效的檢核方式

抄筆記很容易有形可見,但理解和應用卻無形難測
孩子自然會傾向做那些看得到成果的事。
於是,筆記本越來越厚,卻沒有人去檢查:這些內容,孩子真的懂了嗎?


4. 逃避挑戰的本能

真正的挑戰在於理解、應用、解題
相比之下,抄筆記是輕鬆、可控的任務。
孩子在潛意識裡,選擇了簡單卻看起來努力的方式,來避免面對困難。


筆記型努力的常見表現

家長可以透過以下幾個現象來判斷:

  • 滿本抄錄:課本內容一字不漏搬到筆記本。
  • 螢光筆狂刷:滿滿的螢光色,卻無法說出真正的重點。
  • 考前翻厚本:考試前抱著一大疊筆記看,但仍然不會解題。
  • 知識孤島:能背出段落文字,卻不會運用在題目裡。
  • 重抄不重讀:花時間美化筆記,卻沒有時間消化內容。

為什麼筆記型努力很危險?

1. 成果錯覺

孩子會以為抄了就懂了,實際卻只是看過寫過,沒有真正理解。

2. 消耗時間

大量的抄寫,會佔用孩子本來可以用來練習、思考的黃金時間。

3. 分數停滯

筆記再厚,沒有轉化為題目能力,考試依舊失分。
久而久之,孩子會覺得努力沒有用,陷入挫折。


如何讓筆記變有效?

原則一:抄完要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來

  • 家長可以隨口問孩子:「這一段你剛抄的,能不能解釋給我聽?」
  • 如果孩子講不清楚,就代表可能只是寫過,沒有真正理解。


原則二:筆記要簡化而不是複製

  • 好的筆記,不是把課本再抄一次,而是能幫助快速複習。
  • 例如:整理錯題思路、畫心智圖、列出常見陷阱。
  • 筆記應該是一個工具,而不是作品。

一個案例故事

有位陪跑課的學生,每次歷史考前都花很多時間抄筆記。
西來庵事件的段落,他把課本上的文字幾乎一字不漏地抄下來,
還用螢光筆畫滿重點,看起來十分認真。

爸爸媽媽和我說,每次看到一疊筆記,也覺得很放心。

但模考成績卻一直沒有提升。

後來,加入陪跑後,我發現這個狀況,於是我請他把西來庵事件講給我聽
結果發現,他能背出事件發生的年份(1915 年),也知道和余清芳有關,
但卻說不出:

  • 這件事為什麼會發生?(背後是日本統治下的社會矛盾)
  • 影響是什麼?(台灣人民反抗失敗後,日本加強警備,壓制社會)

換句話說,他只是抄了,卻沒有

於是,我和他調整策略,讓筆記不再只是重抄課本:

  • 每章只整理三個因果關鍵
    (例如:背景 → 發生 → 結果)。
  • 每個事件配一道題目驗證
    (例如:為什麼西來庵事件會失敗?影響是什麼?)。

給家長的三個小提醒

  1. 看厚度不如看應用
    筆記再多,如果不能幫助答題正確率上升,等於白費。
  2. 少誇獎寫很多
    多去問孩子學到了什麼能不能舉例,避免把抄寫當成努力的全部。
  3. 陪孩子做小檢核
    每天花十分鐘,讓孩子說出今天學到的重點,或解一道題。
    這比檢查他筆記寫了多少,更能看出實質進步。

筆記不是目的,而是工具

筆記應該是孩子的學習幫手,而不是努力的證據


當孩子把大量時間投入在抄寫,而忽略了理解與應用,就會掉入筆記型努力的陷阱。

對家長來說,最重要的是提醒孩子:

  • 筆記不是為了看起來有做事,而是為了幫助自己更快理解與複習
  • 筆記的價值,不在於寫得多漂亮,而在於能不能幫助自己得分。

真正有效的努力,應該讓孩子在考場上能做出題目,而不是只有滿滿的螢光色和字跡。唯有讓筆記回到學習工具的位置,孩子的努力才能真正變成成果。

本文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