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後更新時間: 2025 年 08 月 24 日
在 數學得分陪跑計畫 的諮詢裡,
我常遇到兩種家長。
第二種,孩子的問題則是,題目看不懂、聽不懂別人的解題、甚至無法把一段話轉成數學式。
這兩種狀況,處理的方式完全不同。
表層問題:幾天能見效
像計算粗心、符號漏寫,這些多半是注意力與檢查習慣的問題。
只要抓住錯誤型態,配合幾天的針對性練習與檢核,就能明顯改善。
很多家長會因此誤以為,所有數學問題,只要增加練習練就能好,於是讓孩子大量刷題。
深層問題:必須慢養
有些孩子的問題,不是多做題就能解決的。
例如:
•看不懂題目要求什麼
•上課無法理解老師的解題過程
•無法把題目情境轉化成數學算式
•跨章節的題型,一看到就空白
這些背後,牽涉到語文理解能力、邏輯推理、題型結構感、數學語言轉換力。
它們是幾年累積下來的結果,
不可能在短短幾天內徹底改變。
就像你不可能用三天練出多年沒鍛鍊的肌肉,
深層理解力也需要時間養成。
像小柏剛來時,做題像 亂槍打鳥,看到題目就硬算,不懂也不問,錯了也只是抄答案。
我先從 拆解題目 和 發問練習 開始,規定他每次不懂要自己先寫下哪一步卡住,才來問我。
五週後,他的問題從 什麼都不會 變成 能明確說出哪個概念不懂
隨著時間推移,他已經可以有系統地發問,並且主動完成作業。
還有小芸一開始很怕數學題,特別是 應用問題每次一看到就投降。
我們先練習把題目用自己的話重新表達,
有些用畫圖表示,最後才寫成數學式。
過去她覺得應用題是天敵,現在能自己拆解步驟,甚至在練習作業時用這套方法解對了原本不會的題目。
再來是小承原本習慣等別人 直接告訴他答案,常常不思考就直接丟一整排的訊息問。
我給他一個規定:每次問問題前,必須先自己寫出解題步驟,哪怕是錯的也要試著寫出來。
一開始他覺得麻煩,但慢慢地,他在寫的過程中發現,有些題目自己可以解出來。
現在,他開始會自己檢查算式了。
為什麼需要系統化?
我認為深層問題是 多環節缺口同時存在。
要補上它們,必須用系統化的方式:
1.拆解題目:先看懂題目在問什麼
2.轉換練習:把文字轉成數學語言
3.思路重現:用自己的話重說解題步驟
4.深度連結:讓知識點之間建立路徑
這不是速成,要靠循序累積
家長常見的三種錯誤期待
以為所有問題都能速成
只有表層錯誤(粗心、符號漏寫)能快速修正,
深層理解必須慢養。
想用短期衝刺取代長期累積
短期衝刺可能讓分數一時上升,
但基礎沒補起來,下次考試很快掉回去。
套用別人家的方法在自己孩子身上
每個孩子的能力缺口不同,方法必須因人而異,才能對症下藥。
給想來參加陪跑計畫的家庭一段話:
先有看不見的改變,才有看得見的改變
以年累積的問題,很難以天解決
但當孩子開始用正確的方法累積,
你會發現,每一週,都在穩定地變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