▌考差後的藉口,為什麼一再重演?

最後更新時間: 2025 年 09 月 26 日

考試結束後,家長最常聽到的三句話:

時間不夠,所以沒寫完。」
太粗心了,不小心看錯題目。」
明明有念,但就是考不好。」

這些話聽起來都很合理,
但如果每次都用同樣的理由來解釋,
那就代表:孩子真正的問題沒有被解決。

▌藉口背後的真正問題

很多孩子其實很用功,
有時候只差一套完整的得分系統

時間不夠→
可能是平常練習時流程斷掉,不會的題目還是拖太久。

太粗心→
有一部分可能是觀念沒懂,才會看錯或算錯。

明明有念→
是方法錯誤,沒有檢核,效率不高。

如果沒有一套能反覆使用的系統,
孩子的注意力就會永遠停在結果上,
一次次找理由,卻沒有真正的改善。

▌從得分三步驟開始梳理

我常告訴學生與家長:
分數不是考場上決定的,而是平常如何累積。

這個累積,來自得分三步驟

1.觀念建立

不是只有讀過,要能確定自己能掌握。

2.刷題練習

題目不是刷越多越好,而是要帶著目的去練習。

3.訂正復盤

不是抄解析,要會找錯因,必要時重練一次,確認自己真的會。

如果這三步驟沒有連起來,孩子就會陷入:
觀念懂一半 → 刷題只是機械操作 → 錯題沒有被修正 → 考後重複藉口。

▌流程、制度、系統:缺一不可

除了三步驟,還要有三層架構來守住:

1.流程:孩子每天有沒有固定的做題步驟?(讀 → 練 → 訂正 → 驗收)
2.制度:有沒有規律去守住這些步驟?(固定時段、檢查規則)
3.系統:各科的觀念、題目、錯題,有沒有整合起來,而不是零散?

很多孩子有讀、有寫,但因為缺少這三層,最後只能在考後說:

「下次我會更小心。」
「下次我會快一點。」

卻沒有人去確保這些口號能落實。

▌今天就能做的行動

如果你想知道孩子目前遇到的問題,
可以這樣做:

拿出一份孩子平常做過的考卷。
問他:這些錯題,你能不能告訴我「為什麼錯」?

觀察三種可能:

只說粗心→ 代表觀念沒有梳理好,也不太清楚自己的問題。

只說我忘了 → 代表流程沒有被建立。

能清楚解釋錯誤原因,甚至講出怎麼修正 → 代表有一定的系統。

▌當孩子考後又說出那些熟悉的藉口時

先別糾結他粗不粗心平時念得多不多
可以去檢查:

1.觀念有沒有真正建立?
2.刷題有沒有連到觀念?
3.錯題有沒有訂正與復盤?
4.流程、制度、系統,有沒有真的跑起來?

因為分數的提升,不靠下次更小心的口號,
要有一個穩定的 #得分系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