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後更新時間: 2025 年 09 月 25 日
限時的前提是孩子已經具備底層能力。
如果基礎觀念還沒打好、刷題步驟沒有建立好,再多限時,都是徒勞。
很多孩子在準備考試時,會很積極地給自己設定限時。
像是模擬考試一樣,精算著時間完成題目,覺得這樣就能提升考試實力。
但在陪跑的經驗裡,我常看到另一種狀況:
如果底層能力沒有建立起來,限制時間根本沒有意義。
昨天一個國二的孩子和我做第一次的會議,
我問她:「妳覺得現在最大的讀書問題是什麼?」
她很快回答:「答題速度太慢。」
還補充說,自己在家也會做預習、做前測,計算時間,看能不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。
聽起來,她是很有計畫、很認真的孩子,但她卻還是覺得自己「太慢」。
於是我追問她:「那如果考試時間變成無限,妳能不能答對 85% 的題目?」
她愣了一下,思考很久,才慢慢說:
「歷史可以,但數學不行,其他科目就…更難了。」
這個回答,讓她自己也意識到:
問題其實不是速度,可能是沒有把底層能力打好。
▌為什麼光靠限時沒有用?
很多孩子會誤以為,限時=進步。
但有時候:限時只會把「不會」放大。
1.基礎觀念不清楚 → 時間再多也寫不出來。
2.流程不完整 → 再怎麼算時間,還是卡在同一題。
這就像在不會游泳的情況下,硬要計時游泳一百公尺。
最後的結果,可能是更加慌亂。
我認為把基本功打底完成後,時間才有意義。
否則,限制時間只是形式,沒有實際效果。
▌孩子常見的三種誤判
很多孩子會誤判自己卡住的點:
1.以為是粗心 → 其實是觀念沒懂。
2.以為是努力不夠 → 其實每天都在錯的地方耗時間。
3.以為是速度太慢 → 其實是流程不完整、系統沒搭好。
如果誤判了問題,就會在錯誤的方向上用力。
▌最小行動:今天晚上就能試的檢查法
如果你想知道孩子的問題是否真的是速度,可以做這個小檢查:
1.找幾個孩子上週考過的題目。
2.限時,讓他再寫一次。
結果至少可以分成這三種:
1.還是錯 → 問題不在時間,而是觀念或流程斷層。
2.做對,但花很久 → 問題可能出現在不熟練。
3.快又準 → 可能沒問題。
這個小檢查,比看孩子讀多久更能揭露真正的問題。